探索金融服务模式 为中国奶业“添翼”

发表于2017-06-05 分类:财经 来源:

日前,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7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其中明确了国家重点扶持农民合作示范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示范家庭农场。作为农业一大成员,奶业长久以来面临着融资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有了这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于心急火燎需要资金的奶农来说,可谓是看到了曙光。

不过,如何“扶持”奶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奶业,唯有以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助力,才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奶业的建设。对此,作为奶业国际合作交流的优秀代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将携手其合作伙伴荷兰合作银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奶业金融创新服务模式,力求为中国奶业“添翼”。

奶农融资难

融资难是当前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奶业生产中饲料、人工等成本较高,而奶农及中小型乳企自有资金不足,但由于担保抵押政策限制及单一的融资渠道,融资难成为中国奶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担保和抵押难以落实。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要有有效的保证方式(符合条件的担保、抵押),但奶牛及奶牛场租赁土地(基本上都是租用集体土地)均不能作抵押,以牛舍为主的简易房屋等固定资产折价后抵押价值不高,专用机器设备抵押率一般不到其价值的20%,而担保公司进行担保需要反担保并收取担保额不低于1%的手续费,大部分养殖户难以接受造成无法落实有效担保或抵押物不足值,不易获得信贷支持。

融资渠道单一。当前中国奶业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依靠商业银行贷款。但由于奶牛行业风险较高、还款压力大,以及目前商业银行一贯优待大企业大客户的信贷投放模式,都导致奶农及中小型奶企融资十分艰难。

荷兰模式能否复制

众所周知,荷兰是世界领先的奶业强国。而实际上,荷兰国土面积仅为北京的2.5倍。那么,它又是如何能在这片“小”土地上做出奶业的“大”文章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荷兰有代表性的合作社模式。

首先,奶农“拥有”乳企。在荷兰,奶农都是自愿自发组成合作社来经营奶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由奶农给公司提供牛奶,公司用现代化的工业和科技将牛奶加工成各种乳制品出售;同时,合作社向奶农提供包括原奶收购、融资、牧场管理、育种等服务。

当奶农“手头吃紧”的时候,就能看到荷兰合作银行的身影了。成立于1973年的荷兰合作银行,由123家地方会员银行组成,是一家建立在合作制基础上的国际性金融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农业、农业机械和食品工业等行业的金融交易。

在荷兰,奶农中有85%都与荷兰合作银行有着深入的合作关系,荷兰合作银行向这些奶农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内容包括储蓄、保险、现金管理解决方案、咨询、牧场继承已经利率风险对冲等项目。

以牧场贷款产品而言,单个牧场可获得的银行贷款金额跟诸多因素相关,包括牧场的规模、牛群成熟度、奶农个人的抱负,以及奶农的牧场经营能力和经验等。就每公斤原奶而言,奶农可获得的贷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上限。通常每公斤原奶对应的贷款金额会取决于奶农的经营能力、对于牧场的业务规划、牧场的盈利能力(过往盈利记录以及未来的预测)、牧场的实际状况(新旧程度、维护保养状况、牛群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等)、奶农的自有资金以及抵押物的价值等。在荷兰,折算下来的平均值是每公斤原奶产量大约对应1.2欧元贷款。

根据以上提到的种种考虑因素,意味着一个富有经验、过往盈利记录上佳的奶农再加上良好的牧场状况,可以就每公斤原奶产量获得1.5欧元(甚至以上)的贷款;而与此相反,一个各方面表现较弱的奶农,则有可能最多只能获得0.5欧元每公斤原奶产量的贷款。以此类推,如果以相同的单个牧场250头奶牛(125头泌乳牛)年产1000吨原奶为例来计算,较差的奶农有可能只能获得50万欧元的贷款,而最好的奶农则可以获得150万欧元以上的贷款。

在荷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荷兰合作银行则重点开展农业和食品工业金融投资。荷兰合作银行上海分行食品及农业总监陈炜透露,由于中国国内奶业现以企业和规模化经营为主,将荷兰奶农金融服务模式移植到中国还为时尚早,但不排除将来在农业相关的其它行业,寻求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为企业服务而间接帮助到最终的农户。同时,荷兰合作银行也在为国内领先的农业和食品公司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

更好的消息是,作为中心的合作伙伴,荷兰合作银行每年为中心注资15万欧元,重点参与中心科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培训、荷兰奶业考察、产业报告和行业分析报告等工作。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017

尽管融资形势不乐观,但陈炜认为,2017年的中国奶业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方面,中国原奶生产成本较高,终端消费市场正在放缓。高饲料成本、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大牧场奶牛单产有待提高以及奶业产业链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原奶生产成本较国际偏高。而在一线城市及发达的二线城市,消费者人均消费量已达较高水平,增长空间有限。此外,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仍缺乏足够信心。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国产奶制品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质量保证,但让消费者彻底信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另一方面,进口成品及原料对国内奶业造成分流。陈炜指出,在中国整体奶制品消费中,大概75%—77%左右由国内生产的原奶满足,剩下约23%—25%则依靠国外进口产品满足。海外进口奶,例如大包粉等,较之国内主要是较大的成本优势。按国家规定,企业虽不能直接将大包粉还原作为普通纯牛奶(以下简称“白奶”),但普遍用于生产含乳饮料或酸奶,这对国内生产白奶的企业有一定的分流。

与此同时,中国奶业也面临空前机遇。大城市依然在不断地进行消费升级,低收入地区的人均消费量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过去几年,一线城市和发达二线城市的液奶消费虽然整体增长有限,但高端产品却有较好的增长趋势,如高端白奶及酸奶类产品,这体现了质的增长。同时,相对于一二线城市,低收入地区伴随着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能力改善及消费意识提高,奶制品的消费会越来越多,这对未来中国奶业发展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陈炜还透露,为了寻求销售额和盈利的双增,以及合理的全球化布局,中国的大型乳业企业在努力进一步实现国内市场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乳企希望“走出去”,利用海外资源服务当地市场以及中国国内市场,荷兰合作银行会为这些企业在国内的市场整合以及海外的并购、投资、融资方面利用其全球网络提供专业的咨询和金融解决方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