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消息,近日,阿里巴巴淘宝诉店铺售假案以淘宝的胜诉告结。这场诉讼被誉为全国“电商打假第一案”,引起行业普遍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全国首例电商打假案的公开宣判,意味着司法部门高度重视打击网购中的“制假售假”,将推动打假之路走向制度化、司法化,推动打假主体多元化。
电商领域一直是侵权的“重灾区”,把目光聚焦到消费金融领域,由于涉及资金安全,一旦发生知识产权侵权不仅对相关机构或企业的品牌和商誉造成极大损害,还对普罗大众的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春林律师指出,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兴起,金融行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逐渐互联网化,通过仿冒域名、APP、商标、公众帐号,抄袭商业方法等形式的侵权行为越来越猖獗。伴随知识产权侵权的同时,又多并发诈骗、非法集资等刑事案件,社会影响极大。
维护用户利益:平安普惠启动“暴风维权行动”
面对越来复杂的消费金融运营环境,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指出,就当前情况来看,侵权行为并没有引起消费金融行业的特别重视,这其实是导致“李鬼”四处现身的原因之一。消费金融行业只有敢于对侵权者积极维权,才能遏制不法之风,还市场一个清静的运营环境。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平安集团的整体部署下,平安普惠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领跑者,于2017年3月在业内率先发起“暴风维权计划”,旨在通过向侵权者“亮剑”,遏制不法之风,切实保障广大用户的权益和维护品牌声誉。
截止 2017 年 5 月,平安普惠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依托平安集团的三大数据系统,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综合维权措施,实现成功维权的案件共计 160 余例,侵权 APP已下架、已停止侵权行为的案件共计 28 例,查处微信公众号100多例,QQ公众号9例,对恶意侵权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有效地维护了平安普惠的品牌形象,给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维权树立了标杆。
法律专家支招:用户需防范“假网站,真钓鱼”
除了呼吁互金企业提高维权意识,形成行业合力共同打击不法以外,黄春林律师还提醒用户要增强风险防护意识,在选择消费金融平台时,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仔细识别真伪。一些“投机份子”为了混淆视听,冒用知名金融服务机构的域名、商标和产品名称,这些“技俩”极其具有迷惑性,稍有不慎就容易“中招”。
他建议用户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平台(网站、APP 等)获取金融服务,注意:(1)仔细识别金融服务机构和企业网址,防止钓鱼网站;(2)应当通过机构官网或正规应用商店(例如苹果应用商店、百度应用汇等)下载 APP,并注意识别 APP 下载页面标识的开发者信息;(3)关注、使用企业和机构的官方公众号,应当注意查看公众号的认证主体信息。 必要的时候,消费者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客服电话、搜索引擎、机构官网、公众号、政府备案网站、线下门店等)交叉验证金融机构网站、APP 的真实性。在未查实真实主体信息之前,消费者不要轻易转进资金,以防止被虚高的收益率迷惑而“血本无归”。
在“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更显紧迫,“李鬼”横行,不仅威胁正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用户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蚕食公众对金融创新发展的信心。对行业和知名金融服务机构而言,打假之路任重道远,要想自身避免给山寨平台“背锅”,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的服务引导,另一方面要借助司法途径和互联网技术手段,并联合行业共同行动,从达到让“李鬼”们“莫露头,露头必被捉”的成效。